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在我国分布广泛,可传播登革热,黄热病等多种蚊媒传染病,目前多采用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主的媒介防治手段,但杀虫剂抗性问题随之而来,研究杀虫剂抗性产生机制并进行科学治理刻不容缓。共生菌作为与宿主互作的重要部分,不仅参与宿主多种生命活动,还可参与宿主杀虫剂抗性机制形成。体表作为蚊虫接触杀虫剂的第一部位,也是另一重要带菌部位,其作用不可忽视。近日,我所在《Insect Science》(中科院一区)发表研究型论文《Fungi on the cuticle surface increase the resistance of Aedes albopictus to deltamethrin》,研究白纹伊蚊体表共生菌对溴氰菊酯抗性的作用。
本研究中发现传统的靶标抗性和代谢抗性不能完全解释现场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提示可能还存在其他抗性机制参与其中。16S和ITS测序发现,溴氰菊酯抗性表型和敏感表型白纹伊蚊体表共生细菌和共生真菌在物种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沙雷氏菌属( Serratia spp . )和念珠菌属( Candida spp . )丰度在溴氰菊酯处理后显著增加。随后从抗性表型白纹伊蚊体表分离得到2株真菌(Rhodotorula mucilaginosa、Candida melibiosica)和3株细菌(Serratia marcescens、Klebsiella aerogenes、Serratia sp.),它们均能将溴氰菊酯作为单一碳源加以利用。将上述降解菌回接至敏感表型白纹伊蚊体表后,Rhodotorula mucilaginosa、Candida melibiosica显著增强了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此外,对溴氰菊酯暴露后存活的敏感表型白纹伊蚊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细胞色素P450酶和谷胱甘肽- S -转移酶等代谢酶基因表达上调,表明除了直接降解杀虫剂外,降解菌还可通过间接增强蚊虫基因表达而增强抗药性。研究结果表明白纹伊蚊体表共生菌参与了杀虫剂抗性的形成,为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及补充。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科研助理胡鞠萍,硕士研究生邓思佳、顾玲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唐建霞和朱国鼎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A18010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盖茨基金会联合项目(82261128002 , 2022YFML1003)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1744-7917.13503
原文:见pdf附件6641a138450ea297e2e346959c9ec8ff.pdf
2025.03.06
2025.03.06
2025.02.17
2025.02.05
2025.02.05
2025.02.05
2024.12.27
2024.12.27
2024.12.23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