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高效杀螺微生物菌株的ARTP诱变选育及代谢组学分析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环节。传统化学杀螺剂虽能有效杀灭钉螺,但可能存在耐药性、环境残留和对非靶生物影响严重等问题,因此开发低毒、高效、经济的微生物源杀螺剂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近日,我所杨坤研究员团队在Acta Tropica上发表了题为“Screening and metabolic analysis of high-efficiency molluscicidal bacteria based on 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mutagenesis”的研究性论著,报道了在钉螺的生物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研究以湖北钉螺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杀法进行生物测试,对7种微生物农药样品进行杀螺效果评价,筛选出高效样品Bsp粉剂(DP),进一步分离出潜在杀螺微生物菌株3-4,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为提升其杀螺效力,采用常温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构建突变菌株库,共获得214株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枯草芽孢杆菌3-4相比,60株突变菌株的杀螺效果显著下降,15株显著提升。突变菌株ARTP-129和ARTP-154的杀螺效果最好,对钉螺的死亡率均为85.00%。代谢组学分析揭示,ARTP诱变可能通过调控L-焦谷氨酸(PGA)等代谢物合成途径,进而增强其杀螺毒性作用。本研究表明ARTP诱变技术为筛选高效微生物杀螺菌株提供了可行路径,对血吸虫病传播媒介的生物防控研究进行了探索。

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朱雅静和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赵松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杨坤研究员和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光杰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ctatropica.2025.10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