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蚊足部表皮蛋白增强了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

杀虫剂抗性已成为全球蚊媒疾病传播媒介控制的严重障碍,杀虫剂抗性机理研究是开展抗性治理的前提条件。靶标抗性和代谢抗性是以往公认的的两大主要抗性机制,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其不能完全解释杀虫剂抗性的现象,提示有其他的机制参与抗性产生和发展。表皮蛋白(CPs)作为昆虫角质层的主要成分,在昆虫发育和杀虫剂抗性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其中蚊虫足部作为停留接触杀虫剂的首要部位,特别是在触杀型杀虫剂抗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溴氰菊酯抗性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足部角质层厚度明显高于实验室敏感品系中华按蚊。进一步转录分析显示,蚊足中富集多种表皮蛋白,包括CPR、CPAP等家族成员,在此基础上通过组间比较筛选出4个溴氰菊酯抗性中华按蚊CPs基因的富集增加,且在溴氰菊酯处理后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上升。进一步通过RNA干扰沉默其中一个CP基因AsCPF1,结果发现足部角质层厚度明显降低,且抗性中华按蚊在暴露于溴氰菊酯后的击倒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升高,抗性水平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按蚊足部角质层的变化会影响其杀虫剂抗性水平,蚊足表皮蛋白AsCPF1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蚊足在杀虫剂抗性产生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公卫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林、顾玲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朱国鼎和唐建霞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中科院二区,IF=4.9)。

全文链接:https://www.mdpi.com/1422-0067/26/5/2182

ijms-26-0218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