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间日疟原虫感染暴露的血清学标志物:PvMSP1-42诱导的体液和记忆B细胞反应产生长寿抗体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虫媒传染病。在感染人类的疟原虫中,间日疟原虫所特有的生物学特征,如配子体的早现及休眠子的存在等,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复发率,间日疟的控制更为困难。对间日疟原虫感染暴露的血清学标志物(SEMs)的检测,可反映人群既往感染和目前暴露情况,已逐渐成为间日疟传播强度和干预效果评估的重要工具。因此,筛选间日疟原虫的SEMs,深入了解宿主对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特别是诱导和维持高水平循环抗体的机制探究,对于间日疟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联合扬州大学医学院在国际知名期刊《PLO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lasmodium vivax serological exposure markers: PvMSP1-42-induced humoral and memory B-cell response generates long-lived antibodies”的研究性论著。

该研究通过蛋白芯片技术,检测间日疟现症患者和既往患者血清样本对210种红内期间日疟原虫蛋白的IgG抗体反应,并确定了暴露的候选血清学标志物。所筛选出的10种间日疟原虫蛋白,与对照PvGAMA相比,与既往患者抗体阳性反应率较高,特别是PvMSP1-42,显示其可诱导宿主产生更持久的抗体。为了进一步了解间日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如何诱导和维持高水平循环抗体,制备了具有免疫原性的PvMSP1-42和PvGAMA蛋白并免疫小鼠。研究发现两种抗原均可有效激发并维持小鼠的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然而,PvMSP1-42诱导的CD73+CD80+记忆性B细胞显著多于PvGAMA,使得抗PvMSP-42 IgG抗体能够维持较长时间。该研究对开发有效的间日疟血清学监测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曹俊研究员、扬州大学医学院陆凤教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巴斯德研究所Didier Ménard教授和韩国江原大学医学院Eun-Taek Han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扬州大学医学院陆凤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徐佳慧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全文链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