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基于HIV分子传播网络分析福建省2015—2020年HIV传播流行特征

HIV传播流行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随着AIDS防治措施越来越多,经血液、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HIV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每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并未明显降低。面对2016年联合国大会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艰巨任务,掌握HIV感染者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了解HIV在人群中的传播规律、指导精准防控、减少新发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我所联合福建省疾病预防控中心在《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发表研究性论文《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 transmiss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from 2015 to 2020 based on HIV molecular network》。

该研究以2015年(806例)和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 患者(908例)为研究对象,在传统HIV传播耐药监测基础上进一步结合HIV分子传播网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15年主要流行的HIV毒株亚型为CRF01_AE(41.7%)和CRF07_BC(38.3%),2020年主要流行的毒株亚型为CRF07_BC(53.3%)和CRF01_AE(29.1%);2015年和2020年研究对象HIV耐药率分别4.2%和5.3%;在1.5%和0.5%基因距离下,最大HIV分子传播簇均为CRF07_BC亚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20岁和>60岁、CRF07_BC亚型、汉族、2015年采样、不耐药、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以及在晋江、南平和泉州采样的人群进入HIV分子传播网络的概率较高。该研究结果对于及时发现福建省HIV高风险传播者和高风险人群,并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新发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守丽主任医师和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汪伟副研究员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ubh.2023.1225883/full

图1  0.5%和1.5%基因距离下HIV分子传播簇

图2  HIV耐药性相关分子传播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