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蚊子为代表的节肢动物,是疟疾、登革热、脑炎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媒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节肢动物相关的病毒可以分为两类:虫媒病毒(arthropod-borne viruses)及昆虫特异性病毒(insect-specific viruses,ISV)。前者是指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的方式传播的病毒,而ISV则是指传播周期仅限于节肢动物,而对脊椎动物及相关的细胞系不易感的一类病毒。虫媒病毒能通过媒介生物传播,与其在节肢动物体内不同组织的易感性密不可分。以蚊媒病毒为例,病毒随脊椎动物的血液进入蚊体后,通过侵染中肠细胞并复制,进入血淋巴循环。而病毒进一步感染唾液腺,并进入唾液,是完成循环周期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病毒对蚊体内的不同组织的易感性或极性(Tropism),是作为虫媒病毒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解析ISV的组织极性,对探明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演化、传播模式,进而对虫媒病毒传播疾病的研究和防控有重要意义。
近日,江苏省血防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旗下新兴学术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IF: 9.043)在线发表了题为Deciphering the Tissue Tropism of the RNA Viromes Harbored by Field-Collected Anopheles sinensis and Culex quinquefasciatus 的研究性论著。该论文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和转录组学研究手段,首次解析了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这两种蚊种体内的ISV组织极性,为蚊媒病毒的相关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
本研究为还原自然状态下蚊虫体内病毒组的真实状况,确立了捕获野外饱血蚊虫,实验室培养后解剖组织进而测序和解析的研究策略。研究团队先后赴江苏省盐城、溧阳和宜兴等地采集吸血蚊虫,对鉴定后确定的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的唾液腺、中肠、蚊腿等不同组织的测序共发现了40种病毒基因组相关序列,其中有19种是本研究首次报道,分布于十多个不同病毒分类单位中。两个蚊种中携带的病毒组组分差异极大,同一蚊种不同组织的病毒特征亦呈现不同特征。结果显示检测到的ISV表现出了不同的组织极性,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蚊卵携带的病毒组从丰度到多样性均与其他组织有较大差异,同时唾液腺和腿中的病毒组丰度最高。部分中华按蚊中的病毒在不同地区中的组织极性的差异,提示此类病毒在传播方式上的多样性,尤其是强调了环境对病毒传播的重要影响。相较于其他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病毒组研究,本研究进一步将蚊虫携带ISV图谱精细化,为蚊虫携带病毒的进化特征及传播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博士后康雁君(已出站,现就职于无锡市儿童医院)及朱国鼎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曹俊研究员和羊海涛主任医师(现就职于江苏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全文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1344-22
2024.11.07
2024.11.05
2024.10.25
2024.10.16
2024.09.24
2024.09.24
2024.08.21
2024.07.09
2024.07.08
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