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我所在《柳叶刀》子刊发文介绍中国消除疟疾成绩

近日,我所疟疾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及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 公共卫生》上发表论文,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消除疟疾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2021年6月30日,中国被世卫组织认证为无疟疾国家,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中国疟疾防控机构与其合作伙伴数十年努力的结晶。中国的这一成就是消除疟疾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面对抗疟药和杀虫剂抗性的持续蔓延、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COVID-19大流行的持续威胁,意味着未来消除疟疾的国家将在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制定和开展消除疟疾战略,并且还面临许多其他健康和发展的优先事项的竞争。深思熟虑制订方案、基于证据的策略调整、以及强有力的领导将是驾驭这些复杂情况的关键。中国这个有14亿人口的国家在过去10年里,在疟疾从控制到消除再到防止再传播的经验,为其他国家疟疾防控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的疟疾在2000年后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从2006年(0.46/万)至2008年(0.2/万)下降了60%。然而,但当时中国中部地区仍有间日疟暴发的风险,南部地区仍有恶性疟的本地传播。将疟疾防控的目标从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转变为消除本地传播的决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消除疟疾项目的启动涉及防控策略、人员能力、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和资金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能否成功有赖于政府领导的积极参与。因此,在启动消除疟疾之前,必须解决所有技术、财政和政策方面的障碍。中国首先在12个县进行了消除疟疾的试点项目,随后项目的计划、技术策略和协调机制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另外还加强了与相邻疟疾流行国家的合作。另外,一项卫生经济学研究比较了一些身份现行的疟疾控制和限时消除的成本效益,确定消除疟疾的短期成本较高但长期收益明显。随后,原中国卫生部认识到消除疟疾不仅仅是一个卫生健康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政治和经济,需要与其他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合作,以确保他们都支持消除疟疾工作,并愿意在策略制定、组织实施、宣传发动和提供资金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经过多年的谋划、协调和论证,在疟疾年病例数下降至7389例(0.06/万)之际,中国于2010年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消除疟疾的目标。
      中国启动消除疟疾计划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和完善防控策略。中国的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不仅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还根据本地情况进行了调整,使其更符合成本效益并具有针对性。例如,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采用较小的行政单位进行分层,并采取更严格的标准——达到年发病率小于1/万的县,才由控制转向消除。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将监测转变为核心干预措施的建议,中国于2012年开始实施“1-3-7”监测与响应策略。要求分别发现在病例的1天、3天和7天内进行病例报告、个案调查和疫点调查及处置,并由一个2003年开发的传染病实时网络报告平台提供支持。为提高病例检测能力,中国话建立了国家参比实验室网络,用于维持专业人员快速疟疾诊断和质量控制的能力,而且卫生部定期举办显微镜检能力竞赛,以鼓励各地保持镜检技能和监测能力。另外,还为进行病例报告和调查的卫生工作人员提供小额奖励,以提高疟疾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在2016年4月报告了最后一例本地疟疾病例,这距离中国启动消除疟疾行动只有六年时间,但在全球根除疟疾之前,输入性疟疾仍将对中国的无疟疾状态构成威胁。近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中国邻国在控制疟疾传播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并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但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还需要继续进行边境疟疾监测和合作。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修订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为减少输入和加强跨境合作,增加了关于疫点分类的新标准和边境合作的“三道防线”策略。此外,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疟疾高负担国家之间的投资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使得境外输入性疟疾的风险在2030年以后仍将持续。
      中国在消除疟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因为此前中国年报告的疟疾病例曾高达3000万。中国的策略和经验有望成为其他疟疾流行国家的榜样,包括如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用国际规范,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持续修订消除疟疾的策略。中国还证明了摒弃“一刀切”做法的重要性,而是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应对本国疟疾疫情。要实现全球无疟,各国必须都要像中国这样根据本国的情况及时调整疟疾防控策略。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682667210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