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目前,肝吸虫病流行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广东、广西,香港、台湾以及东北三省较为严重。长江流域、黄淮流域及部分丘陵流行区呈轻、中度流行。

  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经胆汁入小肠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为尾蚴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钻入鱼体内发育成囊蚴。人们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囊蚴经口入人体的十二指肠后,移行至胆管而发育为成虫。

  在流行区,人们生食或半生食鱼虾是主要的感染方式。如吃生鱼片和鱼生粥,把鱼加工至半熟而食,或儿童嬉食小鱼,可将活囊蚴食入而感染。另外,用同一块砧板处理生、熟食物,或饮用生水,也有可能感染本病。把厕所建在疫区鱼塘边、将新鲜粪便直接投入鱼塘中作为鱼的饲料等,可使肝吸虫虫卵进入水中,通过中间宿主螺蛳发育后而感染鱼体。将洗鱼的水喂猪,用生鱼、虾喂猫狗,均可引起这些动物的感染。动物的粪便入水而污染鱼塘,又可引起肝吸虫病的传播。

  因一次食入大量华支睾吸虫囊蚴可致急性肝吸虫病,其潜伏期一般为30天左右。 急性患者起病急,首发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和腹泻,疼痛拟急性胆囊炎,可伴胆道阻塞症状。3-4日后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7℃,继而可出现肝肿大,以左叶肿大为主。检查可见肝区触痛、剑下痛、黄疸、荨麻疹,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慢性患者一般起病隐匿,轻者有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症状,重者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和胆管阻塞等症状。儿童还可出现为发育障碍,严重者可造成侏儒症。研究发现,肝吸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细胞癌、粘液性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相关关系。

  肝吸虫病主要依靠在人体粪便或胆汁内查到华支睾吸虫的虫卵而确诊。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为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疗效较好。

  减少传染源、积极治疗患者和带虫者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在流行区应经常开展普查普治工作,及时发现病人、病畜,予以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把好“病从口入”关,不食生或半生的鱼、虾是预防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另外,加强粪便管理,提倡圈养猪等家畜,不用生鱼虾喂养动物,防止虫卵随粪便下水,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灭鼠,结合渔塘清理进行鱼塘灭螺,都是控制本病传播的有效方法

上一条新闻 钩虫病

下一条新闻 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