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中心

【中医科普】梨花风起清明雨,正是中医养生时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民间有祭祀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习俗。清明前后,气温回暖,阳气渐充,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也是中医养生的好时节。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恶抑郁而喜调达。因此清明时节养生关键是养肝。

那么大家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里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肝气舒畅、强身健体的效果呢?

一、起居:晚睡早起,升阳气防春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天万物复苏,白昼渐长,人们应顺应天时地宜,适当晚睡早起,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违背了就会伤肝。中医认为肝是藏血的器官,“人卧血归于肝”,良好的睡眠可养肝血、滋肝阴,利于肝气升发防春困。但是,晚睡不代表熬夜,推荐睡眠时间为晚上23点至早上7点左右。

同时早晚可经常梳头疏通血脉,《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头为诸阳之会”,经常梳梳头可刺激头部的穴位,有助于疏利气血、通达阳气、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二、运动:多动少静,增加户外活动

清明时节阳气升发,万物萌动,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规律,要多“动”忌“静”。清明前后,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可以外出踏青赏花、放风筝、跑步、登山等,多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吐故纳新,锻炼筋骨,还可以陶冶性情,使心情舒畅,有助于疏泄肝气。但是“动”宜适度,要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量力而行,尤其是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

三、穿衣:春捂秋冻,适时增减衣物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前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是江南地区,往往是“乍暖还寒晴复雨”,此时穿衣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要“下厚上薄”,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更易受风寒侵袭,“寒多脚下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女性朋友和素体阳虚之人更要注意,不要骤减衣衫,防止因受寒而引发感冒、痛经等疾病。

四、饮食:多甘少酸,柔肝健脾祛湿

唐代药王孙思邈云:“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酸味入肝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春与肝相应”,但是如果肝气过旺,会影响脾胃功能,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清明时节应少食酸味的食品,多吃甘味食物以柔肝养脾。例如,江南一带有清明时节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以艾叶、糯米、赤豆等食材制成,中医认为艾草性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功效,青团味道甘甜,正符合春季甘温的饮食原则。春季饮食以“甘温清补”为主,宜食菠菜、山药、韭菜、蚌肉、螺蛳、莴笋以及一些时令性的芽类蔬菜,如香椿芽、荠菜、苜蓿头等。

清明雨水多,容易导致人体湿气过重,出现腹泻、困倦乏力,脾主运化水湿,在这个时候健脾除湿也很重要,可多食山药、芡实、薏苡仁、茯苓等健脾祛湿之物,推荐药膳如薏米红小豆粥,可以健脾养胃、利湿消肿,对于体质偏寒者,可以加一点温补的桂圆、大枣。

五、情志:调节情绪,疏肝解郁畅气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难免心中惆怅,气机不畅。肝气郁结,久不疏解,会郁而化火,出现肝火过旺、情绪不稳,因此,清明时节人们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可以服用一些平肝降火的中药代茶饮,如菊花枸杞子茶、决明子茶等。菊花能疏风散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两者合用可以平肝降压、清肝明目。决明子性微寒,具有清肝火、润肠通便功效,对于肝火旺、便秘之人,是个降火通便的良方。

此外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疏肝解郁,调节肝经的气血。下面就介绍两个常用的穴位,建议收藏。

太冲

定位: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功效: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期门

定位: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疏肝泻火,理气解郁。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为着力点按揉,以穴局部酸胀感为度,时间为10分钟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