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中心

炎炎夏日,大家需警惕虫咬皮炎

虫咬皮炎又名婴儿丘疹性皮炎或丘疹性荨麻疹,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也可见于成人。好发于腰、臀部和四肢伸面。春、夏、秋季多见,季节发病率比较高,一般预后比较好。可由螨虫、蚊、蠓、臭虫、跳蚤、蜂、蜱等昆虫叮咬或毒汁刺激引起。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昆虫叮咬时注入皮肤的唾液可能是致敏原,皮肤被多次叮咬会产生耐受而出现脱敏现象,故虫咬皮炎症状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

一、虫咬皮炎发生后,皮损特点是什么样的?

常表现为纺锤形鲜红色风团样损害,皮损的长轴多与皮纹平行,其中央常有小水疱,有的出现伪足。常成批发生,数目不定,多群集或条纹状分布,较少融合,红斑和水肿常在短期内消退,留有坚实性丘疹。

有的皮疹在水肿性红斑的基础上很快出现大疱,张力高,呈半球形,周围无红晕。此种皮损常见于婴幼儿,且剧痒。

如果搔抓后表皮剥脱或者水疱抓破形成结痂,皮损逐渐消退,留有短暂浅褐色色素沉着。病程一般7-10天,可继发感染而使病程延长。严重程度与昆虫种类、数量和患者敏感性相关。

二、不同昆虫叮咬后,皮肤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1、螨虫皮炎:皮损为水肿性风团样丘疹、丘疱疹或瘀斑,其上有小水疱,偶尔为大疱,常伴有抓痕与结痂。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关节痛、发热、乏力、恶心等全身症状,个别患者可发生哮喘、蛋白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蚊虫叮咬:被蚊虫叮咬后可毫无反应,或在皮肤上出现瘀点、风团、丘疹或瘀斑,自觉剧痒。婴幼儿被叮咬后可发生血管性水肿,包皮、手背、面部等暴露部位易受累。严重者发生即刻过敏反应、延迟过敏反应甚至全身反应。初到疫区者常发生风团样丘疹,可延续1周左右。

3、蠓叮咬:叮咬后局部出现瘀点和黄豆大小的风团,奇痒,个别发生水疱,甚至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4、隐翅虫皮炎皮损呈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自觉灼热、疼痛。

5、桑毛虫皮炎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剧痒。

6、松毛虫皮炎皮损为斑疹、风团,间有丘疹、水疱、脓疱、皮下结节等,不少患者有关节红肿疼痛。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7、臭虫叮咬:叮咬后数小时可出现风团样丘疹和瘙痒,皮损中央有针尖大小瘀点、水疱、大片红斑或紫癜,伴有剧烈瘙痒和疼痛。臭虫可在一晚上多次叮咬,形成线状损害,常因搔抓而致色素沉着。

8、跳蚤叮咬:跳蚤一般在人体停留数分钟到数小时,在吸血处形成带出血点的红色斑丘疹,损害常成群分布。对蚤唾液过敏者可有水疱、红斑或紫癜。

9、蜂蜇伤:蜂蜇后局部立即明显疼痛、烧灼感及痒感,很快出现红肿,中央有一瘀点,甚至形成水疱、大疱损害,偶可引起组织坏死。被多数蜂蜇伤时,可产生大面积肿胀,少数有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由于组胺作用可产生肿胀性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蜇伤后7~14天可发生血清病样迟发型过敏反应(如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

10、蜱叮咬:叮咬时不觉疼痛,1~2天后轻者局部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瘀点周围红斑出现水肿或丘疹、水疱,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蜱咬热”症状。后期可出现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

三、如何预防虫咬皮炎?

注意个人和职业防护,避免与宠物、家禽接触,野外穿长衣袖并扎紧袖口裤管等。可用含除虫菊酯类的杀虫剂对环境消毒。高敏人群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盒。

四、如何治疗虫咬皮炎?

如果症状比较轻,尽量避免搔抓,可用冷水和冰块冷敷,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如果症状较重,可外用含激素、抗组胺成分的软膏等止痒并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注意,如果皮肤有破损,要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驱蚊药水。如果皮疹数目较多且瘙痒明显,可口服抗组胺药物。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有全身症状者可能还需要口服抗生素。建议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听取专业皮肤科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

蜂蜇后应立即将毒刺拔除并挤出毒液,再用水冲洗,局部用冰块或冷湿敷;中毒严重有明显全身症状者应积极抢救。

发现蜱叮咬皮肤时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及将口器折断在皮内,可用乙醚或局麻药涂在蜱头部,居家时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轻轻拉出并消毒伤口。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若口器残存则需局麻后手术取出。继发细菌感染应局部或系统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