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岁时广记》记载:“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农历五月气候高温湿热,蛇虫鼠蚁大量繁殖,疾病瘟疫也容易传播。端午历来是中国人祛病防疫,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节日,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
一、吃粽子
粽子又名“角黍”,古人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芒种过后,天气日益炎热,汗出增多,人们食欲减退,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人容易苦夏消瘦。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中医学认为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清热生津除烦的功效。粽子的配料中,红枣能补益脾胃、养血安神,赤小豆健脾利湿消肿。粽子甘甜清补,是端午节前后的最佳养生食品。但是要注意适度原则,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不适合多吃甜粽子。
二、悬艾叶、菖蒲
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前后,南方地区进入梅雨季节,随着气温增高,空气湿度也增大,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因此每到端午时节, 人们习惯用菖蒲作剑, 用艾叶作虎, 悬挂于门首, 用以辟邪。《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草具有温经止血、除湿止痒的功效,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这两味中药植株均有浓烈香气,可防蚊虫叮咬。此外,艾叶烟熏时产生的气体,也有较好的驱蚊效果,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净化空气。端午节挂艾草、悬菖蒲,可芳香除湿,化浊辟秽,驱虫避邪。
三、佩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常用中药有苍术、藿香、艾叶、砂仁、白芷等。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若香囊接触皮肤处出现红疹、瘙痒等现象,请立即取下香囊,可挂于室内空气流通处。
四、浴兰汤
民间有端午日洗药浴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汉代《大戴礼》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也有“浴兰汤会沭芳”。这里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气味芳香,可煎水沐浴,有利于预防皮肤病。现在民间多用新采摘的艾叶、菖蒲、侧柏叶等煎汤洗浴、茶饮、内服,可防治湿疹、皮炎等皮肤病。
五、饮雄黄酒
农历五月又称“毒月”,民谚有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五毒尽出,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谚语,雄黄也是一味中药,性温,味苦辛,有毒,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功效,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北方地区人们除了饮雄黄酒,还在房屋里外洒雄黄酒,在孩子的耳、鼻和头额上涂抹雄黄,以避毒虫。有的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头画上“王”字,用虎王威风的印记来辟邪,保孩子平安。因雄黄含硫化砷,使用时需谨慎。
2025.04.15
2025.04.15
2025.02.17
2025.01.13
2024.10.29
2024.09.20
2024.09.04
2024.08.12
2024.07.19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