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所门诊部诊治肝吸虫急性感染1例

近日,我所门诊部收治一名患者,因至广州顺德旅游,吃鱼生而感染肝吸虫。

患者基本情况:女性,53岁,籍贯:安徽合肥,职业:会计。就诊主诉:发热伴右上腹隐痛半月余。

病情经过:患者于2019年6月16日因“发热、阵发性右上腹隐痛半月余”至省内某三级医院就诊,体温持续38°C ~39°C,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1.77×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24.7%,经抗感染治疗后发热、腹痛缓解,6月26日上腹部增强CT显示:肝实质内散在动脉期高灌注区,静脉期肝右叶低密度灶,肝损害改变。后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6月30日原就诊医院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4.78×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43.2%,建议至血液科就诊。7月8日患者转至南京医科大学逸夫医院就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追问病史,患者“五一”期间曾至广州顺德旅游,有食鱼生史,建议至江苏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就诊。

 

我所门诊部诊治肝吸虫急性感染1例

患者2019年6月26日上腹部增强CT

 

患者于2019年7月11日至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附属门诊部就诊,作血常规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4.88×109/L(正常值0.05—0.5×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50.6%(正常值0.5-5%);寄生虫病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显示:并殖吸虫(肺吸虫)IgG为阴性,华支睾吸虫(肝吸虫)IgG为弱阳性,疟原虫RDT为阴性;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查寄生虫卵,结果为阴性。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结合血清学检查结果(肝吸虫IgG弱阳性),考虑肝吸虫急性感染。治疗方案:吡喹酮1.0g,一日三次,3日为一疗程,间隔一周重复一疗程。

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右上腹疼痛消失,嗜酸性细胞下降明显,8月2日复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0.88×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11.3%。

根据病情需要,嘱患者吡喹酮再服一疗程,三个月后复查CT,定期门诊复诊。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目前,肝吸虫病流行在我国珠三角洲的广东、广西、香港、台湾以及东北三省较为严重。

肝吸虫病与吃鱼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淡水鱼易受到肝吸虫幼虫感染,生吃淡水鱼,肝吸虫幼虫就会进入人体,在肝胆管内寄生产卵并分泌有毒物质,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病人初期感染几乎没有症状,甚至十几年都不知道被感染,但到发现的时候,很可能已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对广大群众身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

 

我所门诊部诊治肝吸虫急性感染1例

 

对于生吃鱼生,很多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很多人认为鱼生里面有寄生虫无所谓,偶尔吃一点也没事。还有人认为,吃鱼生时的蘸料,比如高度白酒,大蒜,芥末和醋等是可以杀死鱼生里面的寄生虫的。实验证明,经过这些蘸料处理的实验组和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幼虫均是存活的,均不能杀灭肝吸虫。

有些人认为,外出旅游,偶尔尝一下鲜没事。本例患者外出旅游,同行5人均吃过鱼生,有1人患病。由于我省肝吸虫病患者较少,临床医生缺乏诊断经验,不少患者因此耽误了病情,吃鱼生感染肝吸虫不容忽视。

医生建议,曾经吃过“鱼生”的人应该到寄生虫病专科门诊检查,如果肝吸虫抗体阳性,则应留大便反复寻找肝吸虫卵。由于虫卵不容易找,所以患者和检验师都应该保持耐心,找到肝吸虫卵可以确诊肝吸虫病。患上肝吸虫病不要自己买药治疗,应该到专科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